近年來,漢代玉器可謂獨占高古玉拍賣的鰲頭。2008年11月,倫敦佳士得上拍一件長9.3厘米的西漢黃玉帶鉤,被上海一位買家以82.525萬英鎊競得,成為目前所知中國收藏家在國際市場買到的最貴高古玉;2006年9月紐約佳士得秋拍,一件西漢高足玉杯也以85.6萬美元創(chuàng)造了當年中國高古玉的最高成交紀錄;而北京翰海2009年11月拍出的兩件一組的漢代跽坐吏玉燈、盤,則以604.8萬元的成交價創(chuàng)造了內地高古玉拍賣的紀錄。這些無疑都是漢代的典型器物,其源頭則往往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當時,群雄并起,文化爭鳴,玉器也走出了周王朝建立起來的嚴密的禮制規(guī)范,進入生活的各方各面,及至漢代,玉材、造型、雕琢工藝等層面都達到了高峰。因此,戰(zhàn)漢玉器可謂一脈相承。本期,對戰(zhàn)漢玉器深有研究、曾出版過多部古代玉器專著的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陜西省文物鑒定會主任委員劉云輝,將詳述戰(zhàn)漢玉器的風貌及文化內涵。連體圓雕玉舞女 印證“楚王好細腰”
戰(zhàn)國中晚期最有代表性的分別為湖北荊州熊家冢陪葬墓和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國墓葬。熊家冢陪葬墓出土的玉器達兩千多件,九連墩墓葬為58件組,量雖不是特別多,但玉器造型都非常精致。“有很多龍鳳佩,也有一些形象奇特的玉器,譬如疊人踏豕佩,體現(xiàn)了楚文化濃烈的神秘主義色彩,這也影響到漢代。” 劉云輝認為,漢代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楚人建立起來的政權。“劉邦生于徐州沛縣,徐州本為楚國管轄。因此,‘漢繼楚緒’在玉器上的體現(xiàn)很明顯。”劉云輝舉了一個例子:2010年8月,陜西漢宣帝杜陵王皇后陵東南方向出土了三件玉杯,一件連體圓雕玉舞人,并且在此發(fā)現(xiàn)了“石室朝神宮”瓦當,由此證實這里為漢宣帝陵廟。“這件玉舞人繼承的就是戰(zhàn)國時期‘楚王好細腰’的風格,舞人形神兼?zhèn)洌聿男揲L、纖纖細腰、風姿綽約。” 漢宣帝杜陵陵園出土的連體圓雕玉舞人 這件玉舞人和上世紀漢元帝渭陵出土的圓雕玉仙人乘天馬、圓雕玉熊、圓雕玉鷹及兩件圓雕玉辟邪,都是十分精美的陳設器,為漢元帝和漢宣帝當年把玩過的御用品。在造型上脫離了先秦時期程式化的藩籬,生活化、情趣化的氛圍更為濃厚。圓雕玉器出現(xiàn)的時間雖然很早,但先秦以前的圓雕作品造型稚拙、靈動性不足。玉容器進入漢代上流社會 盡管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偶然可以見到玉質容器,如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就曾出土過一件小玉罍,卻不屬于實用器。“玉制容器的真正流行也是到了戰(zhàn)國晚期,如洛陽金村東周王室墓就出土了兩件玉耳杯、一件鑲金的玉卮;西安秦代阿房宮遺址也出土過一件高足玉杯;到了漢代,玉質容器開始多樣化了,如玉杯、玉卮、玉樽,玉耳杯等品種繁多。由此可見,玉容器已經融入到漢代皇室和高級貴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能想到的東西,那時候幾乎都能做到。漢代有許多玉佩和圓雕陳設器的材質優(yōu)良,幾乎都是新疆上等和田白玉制成。”楚王陵金縷玉衣 高劉勝墓玉衣一籌 而作為漢代喪葬用玉中最有代表性的金縷玉衣,自發(fā)現(xiàn)以來,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金縷玉衣是漢代獨有的喪葬用玉,從文景時期開始出現(xiàn),隨著東漢的覆滅而不復為人所用。過去有人認為戰(zhàn)國時期金縷玉衣就出現(xiàn)了,但至今也沒找到實物證據(jù)。早期金縷、銀縷、銅縷的使用等級并無明確規(guī)定,只要高級貴族能用得起的都可用,到了東漢,就明確規(guī)定了皇帝用金縷玉衣,皇后用銀縷玉衣,諸侯用銅縷玉衣。在漢朝人的觀念里,高級貴族死后,要進入另一個世界,玉衣是他們的‘通行證’。魏晉南北朝時,玉器的地位急劇下降,金縷玉衣也就銷聲匿跡了。” 在目前已出土的幾十套玉衣中,發(fā)現(xiàn)最早影響最大是1986年發(fā)掘的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竇縮夫婦墓中的兩套金縷玉衣。廣州南越王墓所出土的絲縷玉衣也廣為人知。不過,劉云輝認為:“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器是目前所知漢代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白玉所占的比例很大,其出土的金縷玉衣,也是目前國內所發(fā)現(xiàn)的玉衣中最精致的,幾乎整套都為白玉所制,四千多個玉片,從頭部到手腳復原得非常完整,可以把身體完全包裹起來,眼睛、鼻子這些部位的玉片磨得非常精細。而劉勝夫婦的金縷玉衣,其玉片則以青玉為主,這也是絕大部分玉衣所采用的。青玉的來源很廣,品質無法同白玉相比?!抖Y記·玉藻》中記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缊組綬。’可見白玉等級最高,這一觀念也一直綿延到現(xiàn)在。”
不過,金縷玉衣的工藝難度并不高,玉片都是素面的,只需切割磨平打孔再串起來,做出鼻子、眼睛和鞋子等形狀就可以了。其實,最能體現(xiàn)漢代葬玉風格的是墓主人口琀的玉蟬和手握的玉豬。“從西漢中晚期開始,出現(xiàn)了后人總結的‘漢八刀’,所謂漢八刀并非實指切八刀,而是指在制作玉蟬和玉豬握時下‘刀’精準,起‘刀’收‘刀’干凈利落、簡潔明快,而且多為‘斜刀’,即一面淺,一面深。”這一風格特征的形成,源于漢代喪葬用玉深入人心,玉蟬玉豬握的需求量很大。其造型風格與霍去病墓前剛健大氣的馬踏匈奴、石虎、石牛、石魚等石刻作品如出一轍,反映了漢代圓雕藝術的精氣神是相通的。” “總之,漢代玉器的雕琢藝術有繼承有發(fā)展更有融合,把圓雕、淺浮雕、高浮雕、鏤空等技術都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個造型更為生動、藝術水準更高的作品。有些作品如安徽巢湖北山頭出土的朱雀踩螭虎玉卮,今人用傳統(tǒng)工藝也未必能夠企及。”劉云輝如是總結。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