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欣賞寶石、欣賞首飾主要在于欣賞其造型與色彩的話,那么中國玉雕作品給人帶來的卻主要是意境之美。中國玉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產品,是世界雕塑苑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宗教觀念、美學思想等豐富的內容。 意境是我國美學思想中一個重要范疇,它體現了藝術的內在美。由于我國古代的藝術以詩、書、畫為上,故討論意境的材料多半由詩、書、畫而生發(fā)。意境指的是詩詞、書畫、戲曲、園林等幾類藝術中,借助于匠心獨運的藝術手法熔鑄所成的情景交融、虛實統一,能深刻表現宇宙生機或人生真諦,從而使審美主體之身心超越感性具體,而進入無比廣闊的空間的藝術意境。意境這一美學思想的形成是中國哲學在藝術領域的體現。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以玄,眾妙之門。”因此,藝術之妙、之美之最高境界就在于以可道之言,可名之物,可象之形來表達自然界中的不可道、不可名、不可形的“道”。 玉雕藝術盡管也屬于藝術的范疇,但由于它的創(chuàng)作方式的獨特性,即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使我國古代的文人美學家們所不為。因為不曾有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也就對藝術大師們如何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很少言及,或避而不談了。所謂玉雕藝術就是利用玉這種特殊的雕刻材料,通過琢、磨等藝術手段,使其呈現為具有特定形態(tài)、動作的人或物的形象,借以表達創(chuàng)作者對世界對人生的感悟的藝術。玉雕作品的制作過程大致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的:審玉—設形—治形—傳神。也就是一個將景與情逐漸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意境的過程。 審玉是一個觸境的過程,每一塊玉都是它自己,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定性,有自己的大小、形狀、顏色、透明度、綹裂特征,這些特征就是一幅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景物。當我們的眼睛接觸到這一自然風景時,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發(fā)現其中的美點,通過心靈的加工,即聯想和想象等心理過程,對景物進行取舍而組織成一幅新的圖畫。明代畫家董其昌論作畫時說:“每朝起看云氣變幻,絕近畫中山。山行時見奇樹,須四面取之,樹有左看不入畫,而右看入畫者。前后亦爾。”審玉也是如此,須從不同角度方向反復進行審視才能發(fā)現美點。 設形是審玉的繼續(xù),通過審玉,創(chuàng)作者形成了一幅朦朧的圖畫,確定了大致要表現的主題,如人物題材,花鳥題材、香爐器皿等。設形就要將這種朦朧未現的圖畫用畫筆繪在料上或圖紙上,使其由隱到顯。這是玉雕作品創(chuàng)作的關鍵所在,是一個生“意”的過程。這一過程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確定。因為雕刻藝術是破壞性的,只能去料,不能填料,所以必須慎之又慎。在沒有形成一幅有意境的圖畫之時,是不能輕易開琢的。 治形是玉雕制作的實質性階段,即通過鍘、鏨、標、扣、劃、沖、軋、鉆等技術手段使玉料逐步變成一幅理想的立體雕塑形態(tài)。 傳神在玉雕工藝中稱為精細修飾,是使作品增添神采的過程。在這一步需對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皮、服飾花紋,獸鳥的眼睛、毛發(fā)、爪尖、嘴角等最能傳達神韻的部位進行逼真的刻劃。 當然要使作品傳神、有意境,不是任何人都能作得到的??梢哉f每一塊玉料都有其本身之意,本身之境,只有天才的藝術家才能根據自己長期的藝術實踐,將自己主體內部的意與境與玉石本身的意與境相諧和,從而用自己的藝術技巧將這種結合變成具體的可以供人欣賞領略的藝術形象。 要欣賞一件玉雕作品,看其是否有意境,就要從玉雕作品的玉質、色彩、題材、造型以及它所表現的精神風貌上來把握。 如我國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型白玉雕塑《大禹治水圖》玉山子,它的美就在于它的“大”,即是一種壯美、崇高的美。首先,這塊玉可以說是白玉之王,它高224厘米,重5300多公斤,其形體高大,無與倫比,就此一點已構成一種樸質之美,令人驚嘆了。這樣的大玉不雕琢,還只能是一種自然形態(tài)的美,原始的美,為了使它的美更加豐富,最好是雕成一幅壯美的圖畫。那么,什么樣的圖畫才堪與之相稱呢?琢玉大師們將它琢成了圣王夏禹治水這樣一幅表現人與自然災難相斗爭的場景。我們知道,大禹治水是一種英雄的創(chuàng)舉,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它反映了大禹的善、大禹的勇、大禹的智,同時大禹治水足跡遍九州,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是一場具有廣闊空間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具有“大”這一壯美的特征。玉山子精細刻畫了人民群眾劈山開石、戰(zhàn)天斗地的大無畏精神。因此說這幅玉雕是一件有意境的作品。它本身體質的大,它所反映的場景的大,它表現的人的力量的偉大都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總之,一件玉雕就是一件藝術品,它的美,或在于形態(tài),或在于色彩,或在于意境,也可能兼而有之,而意境之有無是我們對玉雕整體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