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zhèn)握f起來已是一個老話題了。據(jù)記載,宋代陜西咸陽縣農(nóng)民段義,掘地時得一玉印,古樸華貴。送至京城后由蔡京等官員13人鑒別并奏議:“按所獻(xiàn)玉璽,色綠如藍(lán),溫潤而澤,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其背螭鈕五盤,鈕間有小竅……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為。臣等以歷代正史考之,璽之文曰‘皇帝壽昌’者,晉璽也;曰‘受命于天’者,后魏璽也……則‘既壽永昌’者,秦璽可知。今得璽于咸陽,其玉乃藍(lán)田之色,其篆與李斯小篆體合。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于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非漢以后所作明矣?!北姽僮嘧h詳盡,但玉璽的具體身世仍未確定。后又請學(xué)問家李公麟鑒別,公麟曰:“秦璽用藍(lán)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zhì)堅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雕法中絕,此真秦李斯所為不疑?!h由是定。”以上記載反映了幾個事實: 一、古玉鑒真從宋代就有了。說明宋代或宋代前就有托偽之作了。 二、當(dāng)時辨?zhèn)芜€不太普及。13個京官共同鑒別只說得一個大概,最后還要請專家(李公麟)來論斷。反映出偽品不多,知者甚少,辨?zhèn)沃ㄉ形雌占啊?BR> 三、鑒真辨?zhèn)握吲撟骷?。因為自古以來,?dāng)政皇上均把有否傳國玉璽當(dāng)作是真命天子的象征。而真的傳國秦璽,早在公元936年契丹人兵臨城下時,被后唐末帝李從珂抱璽自焚在玄武樓。從那時起秦璽就沒有了。眾議官者證正史,只說了玉質(zhì)、印文,卻故意忽略了漢獻(xiàn)帝時曹氏在傳國玉璽肩部加刻的“大魏受漢傳國玉璽”8個字和公元329年后趙石勒加印玉璽側(cè)壁的“天命石氏”4個字。更何況早在漢代王莽篡政時,太后擲璽磕去一角……這些重要的線索眾議官與李公麟均未提及,可見是故意獻(xiàn)媚,皆大歡喜。 可以看到,宋代已有玉器鑒定了(造型、紋飾、玉質(zhì)、做工、考證等),這些傳統(tǒng)的辦法一直沿用至今。宋人尚古,始有仿古玉問世;晚明文人風(fēng)雅懷舊,偽古玉大量出現(xiàn);清代皇上嗜古,舍得用好玉,并有大量出土的玉為標(biāo)本,仿古玉再起高潮;民國初洋人需要,能謀高價;上世紀(jì)80年代港臺熱需,供不應(yīng)求;現(xiàn)代更有眾多的收藏愛好者追索,所以偽古玉是隨市場的冷暖起伏,應(yīng)運而生。 傳世古玉的鑒別十分復(fù)雜,1981年臺北出版的《故宮古玉圖》中,許多西周、春秋、戰(zhàn)國、兩漢、唐宋的器物,后來確定是明晚期人為古玉。不少國外的大博物館,請了國內(nèi)的專家,在他們的藏品中剔除偽古玉。博物館尚且如此,業(yè)余愛好者想一步到位,百無一失恐怕不太容易。 我們知道,只要不是有出土報告的科學(xué)發(fā)掘,或流傳有序的古玉都是傳世古。傳世古中真?zhèn)螕诫s,有真正的古玉,也有古時候制造的仿古玉、偽古玉,其數(shù)量及其龐大,再加上現(xiàn)代正是偽古玉制造的高峰時期,可以利用最新技術(shù)和手段,利用大量的古玉資料,刻意仿造出“逼真的到代古玉”。面臨這樣復(fù)雜的局面,古玉愛好者將如何識別、判斷以免上當(dāng)受騙呢? 一般來說,談及辨玉都是以造型、紋飾是什么時代風(fēng)格,鏤雕的線條是否剛勁有力,做工神韻是否到家……云云,這些方法本沒有錯,只是對于業(yè)余愛好者卻難以掌握。這是因為業(yè)余愛好者沒有機會接觸真正的古玉,到博物館觀看,只是隔著玻璃如同隔衣服撓癢癢,不能上手,不能用放大鏡觀察細(xì)部的做工、皮殼、沁色和研究把握各時代的神韻技法。于是,容易被偽造者蒙住眼睛。如果依照玉器圖冊來對照,也往往十有九錯。所以必須有一個適合業(yè)余愛好者的辨玉辦法,這個辦法要行之有效,易學(xué)易懂。 筆者以為,對于業(yè)余愛好者,保險的鑒偽辦法是依循識玉、識工、識沁、識假、識形、識紋、斷代、估價這樣一個順序。首先是識玉,以免花錢買了一塊石頭;而后是識工,分清是老工還是新工;然后識沁,看看沁色是真是假;再來識假,觀察有否做假的痕跡。如果玉是和田玉,工是老工,沁色也不錯,又沒有做假的痕跡,最起碼這是一件真古玉,有收藏價值。而后再進行識形、識紋、斷代和估價,確定是件什么東西,是什么朝代的,價值如何?前面四步確保了古玉是開門的,后面四步再詳加探討和斟酌,一時定不了也沒有關(guān)系,可以慢慢研究,是否是古改?古仿?還是古偽?到底是什么時代的?也許還要請教專家??偠灾?,后四步是隨各人的“道行”高低,逐步深入。這是業(yè)余愛好者的提高階段。--鑒真辨?zhèn)蝹魇拦庞? (責(zé)任編輯: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