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石,出自新疆和田地區(qū)、喀什地區(qū)、巴音郭楞州等地。和田玉石分為山料和仔玉,礦采的叫山料,主要產(chǎn)于昆侖山,古書稱和田之南有玉山,指的就是那些玉礦;河里撈的則稱仔玉,主要產(chǎn)在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古稱白玉河和墨玉河,每年春夏之際,昆侖山山洪暴發(fā),把玉礦石從山上沖刷下來,經(jīng)過上萬年的反復(fù)磨滾撞擊,雜質(zhì)盡去,圓潤光滑如凝脂般的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道中,秋季時河水漸落,玉石顯露,為揀玉主要季節(jié)。仔玉開采歷史悠久,春秋戰(zhàn)國以后,成為主要玉材,山料開采始于清代。 和田玉石的化學(xué)成分是含水的鈣鎂硅酸鹽,礦物組成以透閃石和陽起石為主,并含有微量的透輝石、蛇紋石、石墨、磁鐵等礦物質(zhì);其主要組成礦物透閃石為單斜晶系,具有典型的纖維交織結(jié)構(gòu);質(zhì)地細膩溫潤、堅韌,摩氏硬度為6~6.5,密度為2.96~3.17,半透明至不透明,拋光后呈脂狀光澤;顏色漂亮、純正,有雪白、梨黃、墨黑、青綠等,晶瑩滋潤,多為單色,少數(shù)有雜色;主要品種有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黃玉等,以白玉為代表,其中優(yōu)質(zhì)羊脂玉是世界上罕見玉種。和田玉石一般多用于雕琢玉器工藝品,具一定形態(tài)者可作為奇石欣賞。 未經(jīng)雕琢之玉稱為"璞",璞玉的外皮有色皮、糖皮、石皮等,是較珍貴的觀賞石。色皮是玉石外表有一層厚約1毫米的黃褐色或褐色薄皮;糖皮似紅糖色,外皮較厚,且末玉礦常有產(chǎn)出;石皮是外層有石質(zhì)圍巖,要取去圍巖后才能得玉。玉龍喀什河所產(chǎn)的仔玉,表面光滑、質(zhì)地細膩,有些仔玉上青、白、墨、碧、黃等多種顏色融合在一起,組成動物、花草樹木、山水風(fēng)景等圖案,意境很美,極具韻味和觀賞性。 和田玉石分布于莎車縣、塔什庫爾干縣、和田縣、于闐縣、且末縣一帶綿延的昆侖山脈北坡,夾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巖中,有的經(jīng)長期分化剝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或崩落在山坡上,或經(jīng)雨水沖刷流入河中。按產(chǎn)狀可分為仔料、山流水、山料三類:仔料,又名子兒玉,是原生礦經(jīng)剝蝕后被沖刷搬運到河流中沉積下來的卵石,塊度較小,表面光滑溫潤;山流水,是原生礦經(jīng)分化崩落,由河水沖擊至河流中上游呈巨礫產(chǎn)出者,塊度較大,棱角稍有磨圓,表面較光滑;山料,又稱山玉,是山上的原生礦,常為塊狀,塊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狀,質(zhì)量常不如山流水和仔料。 羊脂玉:含閃透石達99%,呈脂白色或接近脂白顏色,或稍泛淡青、乳黃等色,質(zhì)地細膩滋潤,油脂光澤,微透明,石花等雜質(zhì)在10%以下,糖色少于30%。 白玉:含閃透石95%以上,色澤以白為主,常微帶灰綠、淡青、褐黃、肉紅或紫灰等色調(diào),質(zhì)地純凈細膩,光澤瑩潤,不透明,糖色小于30%;若其中糖色占30~85%者,又稱糖白玉。 青白玉:呈灰綠、青灰、黃綠等淺~中等色調(diào),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間,質(zhì)地似白玉,玉色白中泛淡青綠色;其中糖色部分占30~85%者,又稱糖青白玉。 青玉:呈灰綠、青灰等中等~深色調(diào),偶爾帶有灰藍、青綠、翠綠、煙灰、灰紫等色,不透明,儲量豐富;其中糖色部分占30~85%者,又稱糖青玉。 黃玉:呈綠黃色、米黃色等淺~中等色調(diào),由水中褐鐵礦滲入白玉中形成,常帶有灰、綠等色。 糖玉:呈紅褐色、黃褐色、黑褐色等色調(diào),顏色由氧化鐵、錳質(zhì)浸染而形成,糖色部分>85%。 墨玉:呈灰黑、黑等色,致色因素是含有石墨包體,由于石墨含量不同,色澤深淺分布不均勻,以黑色斑濃重密集者為佳,稱純漆墨。 碧玉:呈青綠、暗綠、墨綠、綠黑等色,常見一種較純凈細膩,另一種雜質(zhì)多,常含黑色礦物包體,有的夾有黑斑、黑點或玉筋,以顏色純正的墨綠色為佳 (責(zé)任編輯:admin) |